2013年4月21日 星期日

「後生人了沒?」年輕人為什麼看/不看客家電視

 

台灣客家智庫與交大李美華教授辦公室共同邀請了幾位來自交大、中央以及台大的同學,一起分享後生人對客家電視的觀看經驗,並提出了後生人對客台的期待。



這是延續台灣客家智庫之前於「小公廳」針對「客家電視台」相關討論的進一步拓展, 特別邀請客家電視台的企劃人員同行。先前的討論大家共同發現一個問題:「後生人不看客家電視。」然而,為什麼?因此有了這一場聚會,希望能拋磚引玉延續相關的分享。



參與討論的同學有人大學時期活躍於客家社團,有人最近才開始從新認識客家。有幾位後生朋友說著流利的客語,有人一句都不會說。有人開始著手拍攝紀錄片,有人從「魯冰花」當中開始學習客語。有人關心農村發展,也有人是傳播科系的同學。



首先,大家分享自己「打開電視的第一台」。或新聞台、或娛樂台,或體育台,不過大家都很誠實地回答:客家電視絕對不會是第一台。也有不少人坦承,幾乎很少認真看客家電視。



一位男同學提出了「網路」傳播的重要性。他舉自己為例,平常在學校並沒有觀看電視的習慣,大多透過網路來接收資訊。影音內容也透過Youtube或者臉書等來閱聽。不過比較可惜的是,客台網站只有近一週的內容,而大家比較常使用的Youtube上,客台的內容相對而言較少,因此也失去了進一步散播的機會。



此外,也有幾位同學提出「語言使用」的問題。有人認為並不一定要百分之百使用客語,或可稍微降低比例。一方面降低不懂客語,或者客語不流利的年輕人,對於節目的親近性。



另外則有同學提出關於「語言的階層性」的問題:「客語」仍被認為是一種私領域的語言,或者相對而言較為「鄉土」的語言,因此,幾乎以百分之百客語製播的客台節目,也較容易有不夠「潮」的感受。有人以之前「台客」概念為例,認為這種感受正式需要被翻轉的地方,不過仍需要透過一些適當的方式來扭轉。



接下來大家開始針對節目內容的收看經驗進行分享。有同學以戲劇節目為例,坦言「感覺起來就很老。」另一位同學更直接地反應自己的感受:「客台常常有種太教條的印象,很多時候連偶像劇都會有這種感覺,甚至從節目名稱就這樣。」現場許多同學紛紛點頭同意,認為節目製播上可以試著放開一些太強烈的「傳承客家文化」的使命。誰說客台不能有「黑澀會」、「棒棒堂」?



關於這個部分,有人試著問大家怎麼看待「族群媒體」。這個發問在討論期間讓大家脫離了純粹市場性的思考:除了收視率,客台應該還有其他同樣重要的討論角度。然而,如何製播叫好又叫座的節目,確實還需要更好的企劃,同學以公視近期的節目為例,如「爸媽冏很大」、「誰來晚餐」,都是收視率不錯也不失社會性與精緻度的節目。



客家電視的企劃人員很積極地聆聽同學們的分享,最後也提出了客台節目製播的兩難。事實上,「如何吸引後生族群」一直是客台關注的事情,持續地在做相關的努力,包括許多大家提出來的面向,比如「不全部使用客語」。然而,年輕人還是不看,卻遭來老一輩觀眾的非議。



討論的最後,大夥彼此開玩笑地說,也許客台也應該有個「大學生了沒?」讓客家後生們有個分享自己經驗、看法和才藝的媒介。至於誰來當主持人?現場年輕的型男美女開始彼此推薦起來。大夥說好,下一次要邀請更多後生人,一起來玩「後生人了沒?」
Blogger Template by Clairv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