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2月18日 星期一

客庄在地產業如何可能(2)?(羅烈師)


隨著都會化與工商業化的加深,傳統及其物質基礎對於客家庄而言,已經回不去了。那麼,吾人思考傳承乃至創新客家文化之同時,如何面對這日益無力的物質基礎呢?
筆者前於專欄從商品與禮物之本質,討論前述問題。人類文明所包含的交換關係並非僅有銀貨兩訖的商品形式,還有禮物形式。禮物是鑲嵌在社會體制裡的交換關係,交換禮物的雙方是為了建立、鞏固或超越彼此的關係;而非如商品僅止於物的交換。


客庄在地產業之建立,必須設法超越純粹的商品交換,建立禮物化的商品交換關係,並使之成為城鄉之間的紐帶,連結在庄居民與離鄉城居者。是故客庄在地產業的意義應為HCSI,亦即Hakka Community Supported IndustryHCSI可以恢復客庄傳統農業及加工產業的產銷基礎,客庄活力得以再現,而離鄉城居者則因之締造客家認同。
從商品角度觀察,前述討論的核心其實就是生產者與消費者關係之建立。生產者成本與消費者買價之間必有落差,商人聯結了產消二者,往往成了最大的獲利者。這種態勢古今中外皆然,無足大驚小怪,也難以撼動。
然而,當代社會由於交通日益便捷,尤其是資訊網路建構之後,產消關係之建立變得多元而立體。大型商場與無所不賣的便利商店固然幾乎籠斷了絕大多數的商品,使 得消費者日益依賴掌握通路的商人,產消二者的距離日益疏離;但是也因為客製化的需求崛起,伴隨著便利的網路平台,使得許多小型生產者,仍有機會在牢籠之 中,擠出空隙,與消費者直接面對面,從而建立彼此都滿意的商品關係。
實際上,目前在臺灣各地客庄不乏返鄉投入傳統產業的年輕人,面對著冷酷的商品競爭市場,載沉載浮。如果這些年輕人的產業成功地生根了,那麼客庄就活化了;如若不然,高齡化社會巨輪輾來,客庄殘破,指日可待。
HCSI的架構下,暫且先不討論商品之競爭力,客庄生產者規畫產業時,應該考慮如下關鍵:
首先,要先找到自己產業的支持社區與社群;其次,運用網路社群工具或既有通路,建立自我與消費社區與社群之間的商品買賣關係;再其次,則更要以實體故鄉社區為基礎,營造這個虛實相間的消費者社群;最後,一個有故鄉忠誠度的消費社群,就會成為禮物化商品的支持社群。
反之,對於離鄉而城居的消費者而言,善用既有的社團平臺與管道,扶持返鄉投入傳統農特及周邊產業的年輕人,應該是最有可能活化故鄉又維持城市客家認同的最佳方法。

      三言兩語,說來容易;在商言商,這其中處處難關,絕非易事。更何況商品本身的競爭力,恐怕才是商場王道,下回再談。



延伸閱讀:
客庄在地產業如何可能(1)?  
Blogger Template by Clairv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