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4月10日 星期三

徐青雲:客家台仍缺法源依據


記者李筠平/採訪報導 陳睿哲/攝影
徐青雲在演講中表示,客家電視台節目的客語使用,已超過九成。
客家電視台台長徐青雲受邀到台大新聞所演講,說明客家電視台的族群媒體使命。她指出,客家台雖被認為隸屬公廣集團,但至今仍缺乏法源依據。



客家電視台的成立

徐青雲認為,客家電視台背後實有一段族群傳播長久的奮鬥故事。過去很長一段時間,官方禁止各級機關、學校使用方言傳播,除原住民公開推動還我母語運動 外,1988年間,客家族群自覺語言、文化的消逝,也上街頭展開「還我母語」大遊行後,這才逐漸引起官方、民間對族群傳播的關注。
徐青雲說,有鑑於諸多客家社會運動的努力,包括公視等電視台均開始重視客家群體,紛紛製播客家節目。立法院也於2003年修訂有線電視法,設立客家電視台 (Hakka Television Station),成為全球第一個、也是目前唯一專屬客家、全程使用客語(四縣腔、海陸腔、大埔腔、詔安腔、饒平腔)發音的電視台。
回顧這段歷史,徐青雲有感而發地說,她從不否定客家電視台是政治下的產物。如果沒有政治選舉推波助瀾,客家台的建立或許還需很長的一段時間。但客家台作為族群台,在電視台的組織定位,卻歷經許多波折。

公廣集團的一員

徐青雲提到,客家電視台成立之初的營運與預算,是由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每年依照採購法執行,先後由台視與東森電視等商業電視台承攬;2007年,客家台依據 《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》,方正式成為台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(Taiwan Broadcasting System,簡稱TBS)的一員,營運至今卻遭遇許多困境。
徐青雲說,公廣集團的共同問題是,每個電視台的主管機關都不同,事權很難統一,問題也隨之產生。徐青雲指出,公廣集團目前由公視、客家台、原台、宏觀電視 台及華視組成,然而各個電視台的預算來源都不同;公視的經費主要源自文化部、客台源自客家委員會、原民台源自原住民文化事業基金會、宏觀電視台源自僑務委 員會。華視雖然公共化,卻無政府補助,必須自負盈虧。徐青雲認為,經費來源不同導致公廣集團在資源整合時,遇到相當大的困難。
徐青雲又指出,客家台、原民台、宏觀電視台起初依據《無線電視公股釋出條例》納入公廣集團旗下,然而《公視法》至今仍未將各電視台納入,導致客家台、原民 台落入「徒法不足以自行,沒法卻萬萬不行」的窘境。因而,現在客家台很重要的工作,就是將客台納入公視法,以解決缺乏法源的問題。

找尋人與文化間的連結

徐青雲指出,雖然有族群媒體出現,但是還是很難扭轉主流媒體對於弱勢族群的忽視。
 徐青雲在介紹客台時說到,客家台的節目非常多元化,包括戲劇戲曲、兒童青少年、生活資訊、音樂綜藝、人文紀錄與新聞雜誌類等。「客家台希望每個年齡層觀 眾,都能與客家文化產生連結。」徐青雲表示,許多客籍人士童年與祖父母同住,客語說得很好。但一旦求學與就業,就會與客家文化失去交集。因而她希望客台不 同的的節目,可以促使不同年齡層的觀眾,重新尋回與客家文化之間的連結。
近年來,客家台在紀錄片下了很大的功夫,希望能建立寶貴的客家文化資料庫。徐青雲指出,如2011年的「百年斯文」、「八八水災紀錄片」,2012年的 「穀雨‧種大田」、2013年的「邊界移動200年」、「山歌一條路」;其中「邊界移動200年」紀錄從中國移民到印度的老僑民故事,「山歌一條路」則是 記錄大陸的山歌的發展與傳遞概況。
徐青雲認為,閱聽人常因為「聽不懂客語」而影響收看意願,或者因「不同客語腔調」而不願觀看客家台。如何跨越語言所產生的隔閡,還有待客家台的努力。
圖文出處:台大e論壇 
Blogger Template by Clairvo